|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文海岸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包括副反应(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毒性作用)。轻者仅表现为局部痒、皮疹等,重者可为全身皮疹、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休克症状,甚至死亡。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在住院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涉及生产、运输、储存、应用等许多环节。现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
如下。
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药物因素
1.1.1 药物中的微粒异物:微粒异物注入人体后,就会造成血管栓塞发生静脉炎;当微粒滞留于肺内,可因微粒异物刺激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形成肺内肉芽肿,还可引起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具有潜在、持久的危害。现今,静脉给药时常常是多种药物配伍,研究表明,药物配伍后输液中的微粒数会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药注射剂和粉针剂。许多中药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中草药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差异。一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也可能有些生物碱、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改变而析出,产生大量微粒。配伍药物可直接带入或反应产生沉淀而引起微粒迭加超标,同样,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用16号针头2次穿刺时,橡胶脱率为40%,6次几乎达100%。在切割安瓿时,瓶身若消毒不正确或未做消毒处理,锯开即掰,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另外,输液器、注射器带入的微粒也不容忽视,有文献报道,通过实验检测证实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其不溶性微粒都有超标,加药时带入输液引起微粒迭加,同时注射器的润滑剂硅油也可形成不溶性微粒。
1.1.2药物中的热原:微量热原即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主要是细菌的一种内毒素,致热作用最强的革兰阴性杆菌,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霉菌及病毒均能产生热原。热原分布很广,凡是细菌污染的地方,就会有热原存在,如果热原进入人体内,超过人体耐受量,就会产生寒战、恶寒发热、高热、出冷汗,有时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疼痛等输液反应。静脉给药时,联合用药比较多,各药的热原,加之输液器具所含热原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
1.1.3输液质量问题:输液一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也有少数药品含量不纯、产品质量不合格。在药物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若发生碰撞瓶身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就会造成漏气而污染微生物,特别是含糖的输液,上述情况下极易长霉引起热原反应。贮存的环境不当或时间过长,可发生分解、聚合而产生杂质。研究表明,葡萄糖注射液贮存48个月后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增加60倍,该化合物对人体横纹肌和内脏有损害。
1.1.4输液时合用药品过多:合用药品过多时有可能发生药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1.1.5溶媒选择不当: 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提高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复方乳酸钠注射液、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患者生理及病理情况也应是选用溶媒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如脑梗死病人对Na+较敏感而不宜选用含Na+的输液,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1.2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热原、微粒异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所不同,体质弱或对热原、微粒异物耐受性差的患者输液时在同样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1.3 输液环境及操作因素
1.3.1 输液环境的影响: 输液室、治疗室内人员流动量大,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含量都很高,这样可随着排气管进入液体,造成污染。配药间及输液间,没有定期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也可造成输液污染。
1. 3.2护士操作不当:执行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无菌观念淡薄,用手抓注射器,对安瓿不消毒或安瓿割锯后不认真消毒,造成玻璃屑、细菌、尘埃等污染。输液时,若操作不当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另外,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反复暴露针栓,会造成注射器污染 。在输液中加药物的注射器,普遍存在一具注射器抽吸2种以上药物的情况,反复抽吸药液,反复暴露针栓,造成注射器污染。
1.3.3 滴速过快:滴速过快,除了可引起心、肾衰竭、肺水肿外,还可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特别是对婴幼儿、年老体弱和过敏体质病人就有可能引起输液反应。另外,输注含K、Mg、Ca、脂肪乳等药物时不良反应多与滴注过快有关。氨基酸类药物渗透压过大,若滴速过快,由于其渗透作用易引起溶血反应。
1.4其他因素:目前所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适合病菌附着,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可引发感染。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储存期愈长污染率愈高。内毒素致热力不同也是引起某些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致热能力不同,其中以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力最强,因此,某些内毒素检查合格而其致热力强同样可以产生输液反应。
2 预防措施
2.1保持配药间及输液间洁净卫生:环境中的空气、水分、尘土、人体表面、口腔、鼻咽部都有微生物存在,如果人员流动频繁、环境空气消毒不严,不遵守有关规程都可将空气中细菌和微生物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所以要定期对配药间及输液间进行消毒,并保持洁净卫生。对配液间及输液间采用紫外灯消毒可使空气细菌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
2.2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加药前要认真检查药品及输液用具的质量,液体内有无混浊及瓶口松动,瓶体有无裂缝等,如有则不能使用,输液器具用前要查看灭菌有效期。
2.3规范操作及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戴好口罩、帽子、注意洗手。加入药液的注射器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配液时,切割安瓿前后用酒精棉球擦拭切割处,可有效地防止污染。同时,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针头要锐利无钩,从而减少橡皮屑这一微粒污染来源,采用一次性安有过滤器的输液器,避免异物进入体内。配液加入粉针时,应让药物充分溶解。药液宜现配现用。
2.4不要滥用输液疗法:要正确认识输液在治疗中的意义,根据病人体质和疾病状态合理选药,合理配伍,不必输液的就不输,能用口服药治疗或肌注治疗的尽量不要输液,能用饮食治疗的就不用静脉营养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5 静脉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如果配伍不合理,可使药物理化性质改变引起不良反应。要避免和减少液体内加入多种药物。临床输液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加药后发生理化学反应而产生浑浊、沉淀、结晶、微粒等现象时有发生。如维生素B6与穿琥宁混合后药液会浑浊。氨苄青霉素钠1~5g和500ml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混合液20分钟后呈黄色,2小时效价降低5%~12%。所以,应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
2.6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且储存期愈长被污染的机会愈高。有的输液器、注射器生产厂家粗制滥造、灭菌未达标、外包装简陋,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常因挤压、破损、漏气而造成污染。输液器具贮存不宜过久,同一个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
2.7 注意药物使用浓度、药液配制顺序、加药方法: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微粒数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不能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用药量。有文献报道,川芎嗪与维生素C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数明显少于两药混合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因此配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应注意配制顺序,从小壶加药时应避免并用药物在小壶中混合,以免因浓度较高发生反应。
2.8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注速度:最好选用药品说明书上要求的稀释剂,选用输注速度则应考虑病人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滴速不宜过快,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输液,进行相应处理。
2.9向患者解释反应的原因 :要及时给病人安慰,使他们紧张的心理状态得以放松,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密切观察;反应较重者,停止输液,并进行相应处理。
3治疗方法: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或更换液体及输液器。保留剩余液体及输液用具备查。同时,肌肉注射非那根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烦躁不安者给予鲁米那或水合氯醛,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冰枕以防止脑水肿。反应严重者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休克者按休克处理。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操作护士尽心尽责,则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也不要惊惶失措,应快速到位,合理解释,处理得当,就可能把不良反应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消除家属误会,减少医患纠纷。因此,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和合理用药水平,是减少、避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