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2-3 08:44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人均年耗八瓶 制度缺陷凸显
过度输液,谁之过?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1年1月20日
记者 张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04年在全球发生的160亿次医疗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注射次数最多的国家。而在近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此语一出,立即引起社会上关于过度输液乃至过度医疗问题的关注和热议。
偏好输液原因多多
近年来中国的输液用量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30亿瓶,2004年50亿瓶,2007年70亿瓶,到2009年变成104亿瓶,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超过100亿瓶的输液大国。如此巨大的输液使用量一定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四大因素导致中国输液使用量的快速增长。
原因一:患者认识的误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高燕介绍说,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医院的,很多患者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发脾气。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其实,在应该输液的情况下输液,患者确实好得快,因为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物发挥作用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在另外一些时候,输液却未必会缩短病程。例如最常见的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使用抗生素静脉点滴,对治疗没什么帮助,反而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和经济负担。其实,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只要患者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很多时候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相当。
原因二:以药养医的机制。“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是所有医生在医学院就学到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医生却并不遵循这个治疗原则,不仅鼓励患者输液,还一上来就使用高级昂贵的抗生素,甚至是重复用药,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利益使然。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刘戈指出,过度输液产生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产生的原因就是以药养医。现在医院很多医生的劳务是定价的,这就存在一个利益问题,在所有的治疗过程当中,静脉注射是一个成本较高的医疗过程,无论从设备,还是从药剂生产时的要求都是高价的。例如一支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只需几元,但如果进行输液则要几十元乃至上百元,这个差价就有近10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和医院就会选择输液,因为以药养医,医院在其他方面得不到更多的收入,只好通过过多医疗、过多输液来实现高收益。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很多医院鼓励医生使用输液,医生如果开输液处方,医院就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所以一些医生非常希望碰到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一次就开一个几周的输液处方。
原因三:乡镇卫生院的“挂床”现象。输液在城市用药量增长比较平稳,年增长率为5%~6%,但近年来在农村市场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惊人,呈现出输液量成倍增长状态,尤其是普药输液量增长得更快。其原因除了“新农合”带来的正常医疗市场增长外,还有一个不正常的原因,就是所谓的“挂床”输液现象。“挂床”是指虚设住院病人,也就是医院把医保参保人的卡拿来办住院手续,本人根本不住院,检查、化验、注射、服药等开销都由医保买单。假病人住院的全部花费都变成了医院的赢利,从而骗取医保金。广西一名基层医生介绍说,“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是乡镇卫生院多年才遇的大发展机遇。然而,长期以来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至今运转还是举步维艰。所以,在生存压力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下,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套取“新农合”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为了应付检查,这些虚假的住院病人白天需要在医院输液。因此,在一些农村,患者为了多报销,医院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双方一拍即合。很多患者即使只得了普通感冒,也愿意挂针输液,同时办理住院手续。“挂床”输液甚至成为部分地区乡镇医院的一种普遍现象。
原因四:输液剂量改变。过去输液多为500毫升一瓶,近年来为了临床使用方便,输液瓶剂量比较多样,量小的有50毫升一瓶的,过去一瓶就顶现在10瓶,这也是造成输液瓶数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2
过犹不及,这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而过度用药、过度治疗更是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过度使用输液,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更让人忧心的是,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此没有引起重视。相关统计显示,对于输液的危害和不良反应,有95%的中国人并不知情。
“从医学上来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高燕介绍说,“它也可能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在药物治疗中,各种药品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当人们使用口服的药片、胶囊的时候,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这个过程相对缓慢,造成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轻。一些可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掉了。而人们使用静脉注射方式时,药物就能通过针管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又快又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在使用输液的方法治疗时,药品的剂量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以及适应症禁忌,还有使用过程中护士的操作失误等原因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输液使用抗生素时,不合理的重复用药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样不仅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会导致药物因共同竞争靶位而出现拮抗。还有很多医院在使用输液治疗感冒时会使用可以缓解症状的激素类药物,激素不仅对病源微生物没有抑制作用,反而因其抑制了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了机体防御反应,有可能导致感染病灶活动或扩散。
过度使用输液给患者带来的另一个隐患是容易造成耐药。现在医院不仅是输液手段使用过度,同时输液使用的药物一般也比较高级。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西药房进行的一个研究显示,该院医生处方中很多应该使用青霉素的处方,例如治疗急性细菌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的处方,使用的却是头孢菌素类药物。这样使用时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过度使用输液治疗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高燕举例说,一盒口服左氟沙星药片,价格是12元,可以吃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100元,3天下来需要近400元,相当于口服药物的30倍。
在给患者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的同时,过度输液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对医药行业的伤害。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07年的数据,我国输液产能利用率只有70%,而2010年4月的统计显示,输液产能又大幅增长,2009年仅5家国内药机厂销售大输液生产线就超过113条。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并将长期困扰医药行业。产能过剩加剧了以药养医的危害,以药养医又会刺激包括过度输液在内的过度用药,从而对医药企业发出不正常的市场信号,刺激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寄望加快医改步伐
日前,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谈到过度输液问题时表示,这种情况确实要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加以改善。公立医院改革从去年试点启动以来,已经在一些易操作、群众比较满意的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今年将在全国推广这些措施,其中包括一些控费的措施。卫生部将继续在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依据疾病的临床路径进行医疗活动,加强控费工作,这种滥用药和开大药的情况将得到有效遏止。
刘戈认为,不能用输液的思路——盲目求快,来解决输液问题。现在卫生部在做的一项工作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临床路径规范化治疗,把治病标准化。因为其实大部分的病是差不多的,是一种常见病,现在都是走同样的路径,检查、用药、会诊、手术以及术后恢复,这都有一套完整的路径,医生必须按照这个路径走,医生用药只能规范选择,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过度输液问题。但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医生的收入谁来保障?所以实施医药分开、进行公立医院改革任务很艰巨。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马光远介绍说,在美国,一般医生是不能输液的,他没有这个权力。在我国,医院的一个普通医生能否随意开抗生药、开处方输液,这也应该成为标准化的一部分。例如发烧38度以上可以打针,38度以下就只能吃药,这也是一种标准化。前段时间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河北儿童医院的院长胡皓夫行医20多年,只给一个孩子过打针,从来没有输过液,这既体现了一种医德,也表明没有过度医疗。专家指出,要使这样的好医生不断涌现,第一是利益机制要重构,第二是要加强监管,建立标准化的行医医程。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先军认为,想从根本上解决过度医疗问题,第一,要形成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第二,医生的职业制度要从现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制变成自由职业制;第三,对目前事业单位的工资要进行改革,建立真正能够体现医生绩效的工作制度;第四,要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与医生之间的支付制度,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其实,过度输液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而且是一个制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去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