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2-10-30 17:12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在制动状态,尤其是外伤、手术后。手术创伤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的蛋白C减少,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及手术后都要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在静脉内,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过程中,易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并发血栓形成。
临床上DVT的易发因素归纳为:有DVT或PE史、吸烟(每天20支以上)、盆腔手术、浅静脉曲张、恶性肿瘤、急症手术、外伤、脱水、下肢瘫痪、糖尿病、口服避孕药、肥胖、妊娠、产后1个月内、卧床72h以上、严重的内科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
二、DVT的临床表现
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表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三、DVT的诊断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重要性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1.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2.如何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二)、DVT的辅助检查
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 单,费用较低。但对于无症状DVT的敏感性较差,阳性率低。
2.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99%)。急性DVT,D二聚体>500 µg/L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聚体也可>500 µ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3.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监测。仔细的非介人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保持在高达93%~97%,特异性保持在94%~99%。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每日复查
4.放射性核索血管扫描检查: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增加,通过扫描而显象,对DVT诊断是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computedtomo-venography,CTV):是近年出现的新的DVT诊断方法,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6.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及适用情况
当诊断明确后可进行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a)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患肢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轻便活动。起来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b)溶栓疗法。病程不超过72 h的病人,可给予溶栓,常用药物为尿激酶,剂量每次8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用7~10 d。根据纤维蛋白和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测定调节用量或用药;c)抗凝疗法。我院一般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U每日2次脐周皮下注射。华法林为第1天0~15 mg,第2天5 mg,维持量2.5 mg,以使凝血酶原保持在30%左右为标准。一般维持2个月,但可能有药物严重并发症出血,所以应在严密保护下使用;d)祛聚疗法。包括右旋糖苷、阿司匹林、双嘧达类、潘生丁和丹参以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流。减低粘稠度,又能防止血小板凝聚,因而可做为辅助疗法。总之,骨折疾病导致活动少,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往往较高。若做到早期防治,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认为:a)对于术前高危因素可给予输注丹参液及功能锻炼;b)术中俯卧位时尽量保持腹腔部悬空,避免对下肢静脉血流的压迫[2];c)术中保证充足的血容量;d)术后鼓励并帮助患者进行双下肢功能锻炼。
(一)、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其应用的技巧不同也会造成
结果不同。规范的抗凝治疗有以下几个要点:
(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华法林起效比较慢,用药早期可以诱导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抗凝方案。
(2)等华法林起效并相对稳定时再停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3)调整华法林的剂量要以参考INR指标,以TNR维持在2.0~3.0为最佳。
(4)抗凝治疗的时间在3~6个月。
(5)每次调整华法林剂量后第三天再复查INR。剂量调整以每次1/4片为妥,避免大减大增。
(6)影响华法林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大,尽量至少每两周检查INR。
(7)使用华法林的品牌不要轻易更变。因为每家产品的药效不同。
(8)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又称HIT)。
(二)、不规范的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后果
不规范治疗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辅助的药物治疗替代抗凝药物。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新鲜血栓形成,肺栓塞的概率大大增加。
2.抗凝药物剂量和时间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或是遗留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
3.抗凝药物剂量过大,或是过度采用溶栓药物,造成出血。
(三)、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病人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凝血功能不良的病人,不应该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这类病人如果有肺栓塞风险,应该植入腔静脉滤器。
(四)、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 DVT 发生率。但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DVT 的药物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 术前 12h 或术后 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h) 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 分子肝素;或术后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 戊聚糖钠:2.5mg,术后 6~8h 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 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 2.0 ~2.5,勿超过 3.0。
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 7~10d。
(2)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
(3)不建议单独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阿司匹林、右旋糖酐、逐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预防血栓,也不建议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六)、髋部骨折手术 DVT 的药物预防
(1)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选其中之一):
1. 术前 12h 或术后 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 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
2. 戊聚糖钠:2.5mg,术后 6~8h 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
3. 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 K 拮抗剂,用药时监测,INR 维持在 2.0~2.5,勿超过 3.0。
(2)如果手术延迟,建议自入院之日起到手术期间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如术前已应用药物抗凝,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建议选用机械性预防措施。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 7~10d。
(七)、开始预防的时间和时限
对于大部分接受低分子量肝素预防的患者,首剂既可在术前也可在术后给予。建议权衡药物的抗凝疗效与出血风险决定开始用药的时机。骨科大手术患者,抗栓治疗往往于出院时停药,而临床研究显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途径持续激活可达 4 周,术后 VTE 的危险性可持续 3 个月。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抗栓预防时限更长。因此,在骨科大手术中应该适当延长抗栓预防时限,这一措施可将有症状的 DVT 降低 60%以上。维生素 K 拮抗剂(INR 2.0~3.0)也能有效预防 VTE,但出血危险较高。全髋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后 DVT 高危患者的预防时间应延长至 28~35d。
(八)、注意事项
(1)采取各种预防及治疗措施前,应参阅药物及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指南或产品说明。
(2)对 DVT 高危患者应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有高出血危险的患者应慎用药物预防措施,以机械预防措施为主,辅以基本预防措施。
(3)不建议单独采用阿司匹林预防 DVT。
(4)决定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戊聚糖钠等药物剂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的情况。
(5)应用抗凝药物后,如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检查,或请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处理。
(6)椎管周围血肿虽然少见,但其后果严重。因此,在行椎管内操作(如手术、穿刺等)后的短时间内,应注意小心使用或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应在用药前做穿刺或置管;在药物作用最小时(下次给药前 2h)拔管或拔针;拔管或拔针后 2h 或更长时间再给低分子量肝素。
(7)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禁忌证是血小板减少症和严重的凝血障碍。
五、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科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增高,我们医护人员要加强预防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
(6)每班测量大腿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1.止痛。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当患者有溃疡、坏疽或并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剧烈,可适当给予止痛剂,但要预防止痛药的成瘾性。 2.禁烟。绝对禁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但可饮少量酒,促进血管扩张。 3.保护患肢。避免寒冷潮湿、外伤等因素,保持被褥清洁、平整、干燥,定期消毒更换,肢端坏疽应保持干燥,以免创面继发细菌感染。对溃疡面用油纱布换药,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4.患肢锻炼。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约45度,保持2~3分钟,然后将患肢沿床边下垂3~5分钟,再放平患肢2~3分钟,同时进行踝部和足趾的活动,每日锻炼数次,每次5~6回,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肢机能。
copyright cnmok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