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卓 敏
临床药师,药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药学会用药评价与临床科研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用药委员会委员。
2008.9-2012.6:南方医科大学 本科
2012.9-2017.6:南方医科大学 博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支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2篇,累积影响因子7.4。
1989年出生的吴卓敏博士,目前是2名药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她认为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应该要使其成为具有严谨、独立科研思维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实验技术人员。
2008年9月,怀揣梦想的吴卓敏考入南方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开启本科4年、研究生5年的学习生涯。
研究生期间她师从南方医科大学季爱民教授,导师敏锐的科研嗅觉,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她,让她懂得了科研探索前路漫漫,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顽强。她一方面体会着探索未知的乐趣,但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艰辛,这促使她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不折不挠,笃定前行。
2017年7月,吴卓敏博士入职我院,成为一名临床药师。
“卓敏,临床药师每天都在干嘛?”平时被这样问起的次数还真不少,面对多数人对“临床药师”这一角色的不甚了解,吴卓敏认为:这说明我们要做的事相对于大众所熟悉的医生护士来讲更多,探索和普及的任务更重,路更长远。
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是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贯穿于临床药学服务的始终。在临床治疗团队中,保障药物使用的有效性的前提下,药物安全监护是临床药师的工作重点。同时,随着价值导向型医疗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药物经济学手段促进临床用药的经济性,降低医疗成本,便成为临床药师另一项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医院药师顺应新医改形势下的职能转变,积极主动进行药学服务转型,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很多资深的药师出现“转型的阵痛”。但刚走出校园的吴卓敏不存在所谓的“转型”,她零包袱投身到新模式的临床药学工作中,“那是一种幸运!”她说。
但在参加工作之初,吴卓敏依然经历了艰难的适应过程,她意识到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错综复杂的临床工作需要。她平时参与医嘱/处方审核和点评,不良反应监测、分析与上报,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等工作,并且查阅大量的循证药学资料,为追踪药品临床使用情况,促进患者安全用药做足功课。
同时,她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走进临床,介入临床用药,近距离参与病区药品安全监护,帮助患者规避药物使用风险,真正发挥一名临床药师的临床价值,为生命把关。
吴卓敏参与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患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用药监护,协助促进合理用药。
工作中需要关注病区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用药,向医生传递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学讯息,协助医生进行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解读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报告并作出个体化用药调整;同时注重运用循证药学的手段解答临床用药问题。
另一方面,她经常与患者沟通,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用药依从性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反复宣教,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配合度,增加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自我监测意识。其中主要涉及脑卒中患者、重症肌无力患者、癫痫患者的指导等。
2019年7月,75岁的林伯因复发性脑梗住院,这距离他第一次脑梗死仅一月余的时间。经仔细询问,发现该患者依从性较差,出院后有自行停药情况。
吴卓敏了解情况后,将该患者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与其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沟通,同时说服家属同步提醒监督,促使患者规范用药。
该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但住院期间反复出现一过性肢体乏力,为排除是否氯吡格雷抵抗,吴卓敏建议行氯吡格雷代谢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为CYP2C19慢代谢型,即氯吡格雷抵抗。她建议医生改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由于该患者高龄,同时合并有阿司匹林抵抗危险因素相关的既往病史,因此为患者进行阿司匹林个体化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应答较好,但具有中度出血风险。结合患者病史、两次基因检测结果和我院的药品目录,最终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餐前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必要时给予药物护胃。
吴卓敏想到患者出院后的出血风险监测问题,多次向患者告知监测方法,如服药期间注意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出现腹痛、呕血等情况时第一时间来院就诊。为了追踪患者用药情况,她定时对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目前该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病情控制良好。
随着价值导向型医疗时代的到来,传统医疗正逐渐向最高性价比医疗转变。药物经济学理论无论在医改政策的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调整、药品价格谈判等工作中均得到了强调和应用。
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医疗机构实现以更低的医疗成本来获取更优的医疗效果。
那么,医院药师如何在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层面上提高医院临床用药的经济性呢?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吴卓敏研究团队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关背景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需在肝脏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方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主要的代谢酶是CYP2C19。
已有研究显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多个与氯吡格雷疗效相关的基因中,仅有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有临床意义。遗憾的是,亚洲人群CYP2C19酶的中/慢代谢型携带比例高达50%~60%,这说明了亚洲人群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来预测亚洲人群氯吡格雷的疗效,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目前已有关于中国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疗效关系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携带中/慢代谢型CYP2C19酶且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无法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因此,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来调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吴卓敏研究团队以医保支付方的角度,利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经典模型——Markov模型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进行长达30年的模拟。
结果显示,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调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可使患者平均多获得0.03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所产生的费用为420.13元,多获得1个QALY需要付出13552.72元,远低于我国2019年人均GDP。
这说明对于医保支付方来说,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辅助调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但该研究结论仅适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患者,在其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是否仍具有经济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药物经济学评估并非药品价格的简单比较,而是代表了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所节约的医疗成本和它的安全性所导致的医疗资源的额外消耗之间的平衡。因此,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其实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综合体现。这是将药物经济学应用于医院药学领域的一次尝试。
吴卓敏说:这个领域的探索我们还是初始阶段,目前仍然有许多困惑,比如我们的研究结论如何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当临床医生面临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我们临床药师如何及时、快速地给予其最具性价比的方案推荐?药物经济学理论能否应用到医院药品引进的评估工作中?药物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到以DRGs付费为背景的临床用药路径管理中?等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在保证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吴卓敏坚持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新动态和新技术,保持科研思维的更新,并致力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功能机制研究。通过检测lncRNAs在缺血性脑卒中受损神经元中的表达调控特点,在lncRNAs层面上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死亡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潜在治疗靶点。
虽然医院药学服务转型工作道阻且长,但这是历史赋予医院药学人员的使命,能与师长同道们一起,开辟医院药学服务事业的新天地,吴卓敏十分自豪!她坚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不是问“你们临床药师每天都干什么呀?”,而是喊“临床药师,请到病区来,这里需要你!”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搜索「stdxyxydyfsyy」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