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3-30 15:03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恶心、呕吐就用甲氧氯普胺?这个雷区要避开!
格地章 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3天前
出现这种症状应立即停药!
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并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部胀满、嗳气等消化功能障碍。
锥体外系反应是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与年龄、剂量、疗程和个体敏感性等有关。其不仅影响疗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而且可能影响病情的诊断,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主要探讨甲氧氯普胺所致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问题,以防止锥体外系反应的误诊与误治。
什么是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功能有赖于其调控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A)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来维持(DA能神经对锥体外系起抑制作用,胆碱能神经起兴奋作用)。
当DA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导致发生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等。
小心甲氧氯普胺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
甲氧氯普胺引起药源性锥外体系反应的发生原因与其阻断催吐化学感受器的多巴胺受体有关。
急性肌张力障碍最为常见,尤其是在每日服药量超过0.5mg/kg时易常见,多在用药后2~3h发生。表现为急性阵发性双眼痉挛性偏斜、痉挛性颈斜、躯干扭转。
迟发性运动障碍少见,它是一种不可逆的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某一肌群的不自主的节律性重复运动,包括口-舌-颊三联症、肢体不自主的重复运动或抽动、躯干肌运动不协调等。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治疗的患者,在减量或停服后最容易发生。
帕金森综合征相对少见,症状可在开始治疗几个月后出现,但也可能在治疗数日或数年后出现。
哪些人群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据文献报道,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老年人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有帕金森综合征或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肝肾功能不良者等也易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迟发型运动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静坐不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015年加拿大卫生部发布安全通告,警告儿童患者使用甲氧氯普胺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事件(锥体外系症状)。
同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及文献报道中提示,儿童使用甲氧氯普胺后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成年人。这可能与用药剂量有一定关系,也与儿童黑质致密带多角形大细胞含色素少,功能尚不成熟,多巴胺产生的量相对较少,对甲氧氯普胺更加敏感这一生理发育阶段特点有关。
欧洲药品评审局建议含甲氧氯普胺制剂应短期使用(最多5日),1岁及1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如何处理锥体外系反应?
明确诊断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后,应尽早停用甲氧氯普胺,改用其他的止吐药,多能自行缓解,必要时可采取大量补液、使用利尿药物等方法加速药物排泄。
可用于处理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氢溴酸东莨菪碱0.3mg肌注,0.5h内症状缓解,复发可再次应用,但应注意间隔0.5h以上。
肌松剂: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10~20mg缓慢静推或缓慢静滴,不仅有肌松作用,还有抗焦虑作用,但要注意其呼吸抑制作用。因其半衰期较短,且无抗胆碱作用,故缓解后容易复发,应同时口服苯海索,每次2~9mg,每日3次。
抗组胺药:异丙嗪50mg肌注,一般20min内症状缓解,间隔0.5h以上可重复注射。
迟发性运动障碍机制不明,目前无特效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或换药,使用抗胆碱药反而使症状加重。
如何预防锥体外系反应?
■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甲氧氯普胺引起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主要与大剂量用药、静脉给药速度过快、长期用药等有关。应避免超剂量用药,成人不应超过0.5mg/(Kg·d)。
许多证据提示,在需要长期治疗的情况下,甲氧氯普胺的风险超出其获益。FDA建议所有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除非确定利大于弊。通常,建议连续用药最好避免超过12周。口服后可自胃肠道迅速吸收,故应减少静脉给药。如需静脉用药,速度需缓慢,于1-2分钟完成。
表1 甲氧氯普胺的给药剂量
■ 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
谨慎与其它易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联用,如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三氟哌多、氟哌利多等;抗组胺药,异丙嗪等。合用可增加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与严重性。
■ 加强医患沟通,严密监测与护理
医护工作者应与患者加强风险沟通,严密监测锥体外系反应。一旦出现严重锥体外系反应需及时处理,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锥体外系反应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严重性,加上原患疾病的恶心、呕吐,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不易发觉,易误诊为脑炎、癫痫、狂犬病、破伤风、癔症、多动症、帕金森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婴幼儿因高热致手足抽搐等多种疾病等。
因此,临床使用时应注重以下情况:一是近期用药史,是否近期服用甲氧氯普胺;二是既往健康,用药后突发舌根发硬、头部倾斜等锥体外系症状;三是辅助检查有无其他异常;四是意识是否清楚。
参考文献:
[1]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警惕甲氧氯普胺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
[2]张华.甲氧氯普胺致锥体外系反应91例的文献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A):62-64.
[3]成燕,于苏文.151例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药物警戒,15(6):359-362.
[4]李伶,易明光,易丙宪.甲氧氯普胺致椎体外系反应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2):3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