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出现在田间地头,帮村民修剪果树、浇地;时而出现在街头巷尾,查看进出村口记录,对聚集的村民好言劝散……立春以来,在万荣县万泉乡荆村的田间地头和防疫卡点,活跃着一个年轻的身影,在疫情防控和春耕复产“两个战场”日夜奋战,忙得不亦乐乎。
他是朱志建,运城市中心医院驻荆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扎根黄土地、情洒峨嵋岭,为万荣脱贫攻坚事业默默奉献,完成着从药师到“战士”的人生蜕变。
2017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朱志建来到荆村开展帮扶工作。虽然有第一书记和帮扶队队长两位“老大哥”掌舵,但作为一名专业药师的他,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还是显得手忙脚乱:“原来的医院工作很单纯,来到荆村以后,才知道农村工作的不容易,才真正体会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
实践是个大熔炉。一年多后,到2019年2月,朱志建接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许多工作已变得从容有序,就像从事他熟悉的药师工作一样。谈吐间,今年不满35岁的他也有着超过同龄人的成熟。
谈起这几年最难忘的事,朱志建说,就是那次激动到落泪的“宣誓仪式”。2018年12月6日,天寒地冻,朱志建和驻村两位同事忙完一天工作,正在宿舍谋划开展消费扶贫、帮助村民卖大葱的事。这时候,万泉乡组织委员董丽虹一个电话让朱志建坐不住了。
“县委组织部派人主持,在乡里给我们集中举行一个预备党员转正仪式。”朱志建说,“我当时身上全是土,赶紧换了一身干净的正装。”当天晚上,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时,在荆村一年多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他强烈地意识到,“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既无上光荣,又任重道远。宣誓中,他坚持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但还是忍不住悄然落泪。从那以后,佩戴党徽就成了朱志建每天早上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
正是凭着这股子精神,在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高萍的领导下,朱志建和帮扶工作队的同志齐心协力,修建了一座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帮助贫困户新发展玉露香梨300亩,帮助村里修缮深井一眼、新建门楼一座,为村里开展消费扶贫累计超过48.4万余元。眼下,朱志建正谋划着,在村里建一个果品交易市场、承包300余亩空闲土地种植有机高粱……
在荆村的办公室,朱志建珍藏着一份《运城晚报》。“这期报纸上,有村里贫困户根据我的事迹,创作刊发的一首诗歌——《白衣礼赞》。诗写得很好,让我受之有愧。”朱志建说,“这也是老百姓对我最好的褒奖,工作累了的时候,看看这首诗,就一下子缓过劲来。”
写《白衣礼赞》的贫困户叫王民科,他的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务农。一天,王民科的孙女学校打来电话要填表,老人耳朵不好听不清,也看不明白表格,就来找朱志建。朱志建二话没说,开车带着老人到县扶贫办,楼上楼下申请填表,一口气盖好章并交给了学校……
2018年冬天,荆村五保户王冬生在地里干活时不慎从三轮车上摔下来,小腿骨折。情急之下,村党支部书记给朱志建打电话求助,朱志建第一时间联系市中心医院救护车,又联系王冬生的帮扶责任人,在医院那头做好接应。如今,王冬生已完全康复,走路跟常人一样稳健。
贫困户屈美杰患有股骨头坏死病,行动不方便,儿女也不在身边。两年多来,朱志建先后8次开着自家车带老人前往市中心医院就医看病,出院时再接老人回村。老人感激不尽,专门给市中心医院写去感谢信。
两年多来,朱志建依靠市中心医院这个“大后方”,先后协调5万元给6户贫困户修缮房屋,给乡村两级捐赠价值4万余元的医疗设备,培训上岗护工39人,开展义诊6次900多人次。
“加油,在那边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家里有我……”今年2月14日,对朱志建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他的妻子赵青作为我市第四批驰援武汉医护人员队伍的一员,光荣地开赴湖北天门抗疫一线。临行告别,朱志建故作从容,但他的内心,却是忐忑而复杂。
其实,从我市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开始报名时,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的赵青就主动要求赶赴一线,这背后,少不了朱志建的一次次动员。“2017年,我到荆村开展扶贫工作时,她就对我说,去吧,家里和孩子有我照顾,好好工作,保重身体!今天,轮到我和她说这句话了。”朱志建笑着说,“我和媳妇都是在一线战斗过的人,我们很自豪,这种经历也很宝贵,也想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现在,朱志建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夫妻两人每天抽空都会打一个视频电话,看到妻子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工作照和疲倦的神情,朱志建也很心疼,但他总是和妻子笑着说:“以前我是药师、你是护士,现在我们都是战士,但你比我更辛苦、更危险。等到你完成任务平安归来,我一定好好补上一份‘情人节’礼物……”
作者 杨红义 张晓丽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运城市中心医院」,搜索「ycchwx」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