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3-30 15:03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它可使非瓣膜性房颤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1]。尽管华法林具有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常与一些药物及食物有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诸多不便因素,但是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仍然是最经典的口服抗凝药。
1什么样的患者需要服用华法林?
常见的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华法林[3]。
2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检测那些指标?
服用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判断华法林是否达标或过量。对于肺栓塞的患者应维持在2.0-3.0之间,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维持在2.0-3.0之间,植入人工机械瓣膜的患者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INR目标为2.0-3.0,而二尖瓣置换术后建议INR目标为2.5-3.5,植入两个瓣膜的患者,建议INR目标为2.5-3.5。
INR值过低,起不到抗凝的效果;INR值过高,增加出血的风险。INR值稳定前应几天至一周监测一次,达到稳定后可4周监测一次。INR一直稳定,偶尔波动且幅度不超过INR目标范围上下0.5,可不必调整剂量,酌情复查INR(可数天或1~2周)[4]。
3服用华法林在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尽可能避免创伤和出血,刷牙时不要过于用力,使用柔软的牙刷刷牙,使用电动剃须刀刮胡子,栽培花草时戴手套等等。其次保持饮食结构的相对平衡,很多食物药物都可与华法林产生相互作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会降低华法林的疗效,但不是不可以食用蔬菜,只是服药期间尽量不要调整蔬菜的种类和数量。
可以选择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服用华法林,因为去医院采血等化验结果,再找医生调整用药,就到下午了,这样晚上就能服用华法林而不必等到第二天再调整用药。食物方面紫菜、豆奶、人参、鳄梨(大量食用)会减弱华法林的效果,芒果、鱼油、葡萄柚、丹参、当归、宁夏枸杞、龟苓膏、葫芦巴籽会增强华法林的作用,在服用华法林期间需要新用其他药物或者停用减量之前一直服用的药物时要咨询医生或药剂师[4]。
4服用华法林期间出血了怎么办?
服用华法林期间注意有无出现皮肤淤青、牙龈出血、鼻出血、尿血、血便、黑便、阴道出血或经量过大、呕血、肢体麻木、乏力等现象,随时到医院就诊。应当注意的是如果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头晕、眼低出血等情况,或者有特别异常的情况可能会发生脑出血、脊髓出血,需立刻就医。
5抗凝治疗中,需要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时怎么办?
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如果需要拔牙或者其他有创操作,一定告知自己的医生。华法林能通过胎盘并造成流产、胚胎出血和胚胎畸形,因此妊娠前3个月禁用华法林。
6其他药物可否替代华法林?
目前,已经有很多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以选择,国内有利伐沙班(商品名:拜瑞妥)和达比加群(商品名:泰毕全),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不劣于华法林的效果,亦不需定期监测INR。但是新型口服抗凝药价格比华法林贵很多。
总的来说,华法林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安全性方面,如果自己掌握不好尺度就去医院监测INR,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Hart R G, Pearce L A, Aguilar M I. Meta-analysi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7, 146(12):857.
[2] Hu D, Sun Y.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8, 52(10):865-868
[3] Hirsh J, Fuster V, Ansell J,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guide to warfarin therap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3, 41(9):1633-52.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1):76-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