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活:甲型H1N1流感为何愈演愈烈?
2009年11月02日
来源:科技日报
近一段时间,中国内地甲流患者数量大幅上升,卫生部通报说,10月26日到28日两天,内地就新增甲流确诊病例6345例,而且重症和死亡病例也在持续增加。老百姓就有些疑惑,前一段甲流疫情已经控制住了,为什么现在又卷土重来了,而且势头还更猛了,有些人甚至担心会不会还有第三波?
突然暴发是积累的结果
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全世界乃至我们国家,甲型H1N1流感呈现出的暴发式状况,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认为,表面上看是一种突然暴发,实际上是积累的结果。“自去年4月份北美发现第一例病例以后,这个病例是不断传代的,而且越传代越多。现在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发病的底数、基数大量增加。因为基数的增加,所以病人自然就增多了,老百姓感觉受威胁就大了,实际上病毒并没有发生变异。”曾光认为,甲型H1N1流感的最高峰现在还没到来,还是在继续爬坡阶段。“因为它是一种新的变异后的流感病毒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所以它的高峰要比季节性流感高峰要高得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教授则指出,甲型H1N1流感的规律不会是只有一个波的,1918年的流感基本上是三个波,影响最大的或者说造成死亡最多的是第二波,由于当时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知识,也没有进行初级的预防、隔离,更谈不上疫苗,所以死亡了几千万。1957年、1968年传染的不是H1N1(流感),但是基本上还是甲型的流感,同样有两个波,有的还有三个波。“不是说控制了就不出现,这是病毒感染、发展的必然规律。”
尚未掌握甲流致死规律
“应该说第二波已经来了,病人会继续增加。”
钟南山指出,这一次甲流来势比较凶猛,目前从官方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内地(甲流确诊病例)4万多,由于甲流直接死亡4例,所以比例是0.01%,病死率并不算高的。
钟南山介绍说,从全世界看,在美国死了1000多人,绝大多数是由于有其他的合并症,得了甲流以后,加重了原有的疾病病情,出现死亡。但是,甲流有这么一个规律,除了季节性流感(特征),会有一部分人或者说小部分人病情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年轻人,至于为什么感染这么严重,目前不是太清楚。
“但是主要的症状,首先是高烧,第二,短时期内发展很快,第三,一般两三天或者三四天之内就导致死亡。而死亡往往是两个因素,一个是非常严重的肺部病变,导致缺氧死亡,还有涉及到其他的器官,特别是心肌等等,这在国外也有。”钟南山认为,这个情况给我们一个警示,对于发烧特别高,而且在一天之内很快恶化的对象应很快送到医院,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抢救。“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甲流疫情这么快致死的规律及特点,所以现在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支持疗法。”钟南山强调。
另外,钟南山呼吁,在高峰的时候,应减少群众性集会。
30岁以下人群成感染重点
此前,老人、儿童、孕妇和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被认为是甲流及重症甲流的高危人群,但澳大利亚最新的分析报告认为,老人并非此次疫情的高危人群,现在最关键的是儿童,尤其是1岁以下的新生儿。国内也出现了儿童感染者的大量增加,同时,对重症病例的分析认为,甲流重症病人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七八岁左右,与国际上差异不大。
据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北京甲型H1N1流感病例年龄范围为:1—84岁,其中30岁以下者占92.8%,10至20岁年龄段的患者占到62%。30岁以下的青壮年成为最主要的感染者,对此有专家认为与1918年流感大流行时期的状况类似。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介绍说,虽然有专家认为此次疫情是一个新的流感的流行,但更多的专家认为这是以往流感的一个延续。
实际上流感病毒就是在流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重组,一种病毒流行过以后,人类对其产生抗体后,病毒再次发生重组,变异后再次流行,但实际上这些病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老年人多年来经历过多次的流感,体内可能存在天然的抗体,因此对甲流的抵抗力相对较强,这种观点目前仍处于推测阶段,尚未得到证实。
疫情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认为,从世界各国对于甲流病例的分析看,其病死率并未超过季节性流感。但随冬季来临,天气转冷,甲流与传统流感叠加,疫情可能继续上升。
卫生部应急办公室副主任梁万年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中国当前疫情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病例数快速攀升,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在不断增加。第二,从整个病例构成来看,学校报告的聚集性疫情病例占较大比重。第三,现在流感监测结果表明,在流感病毒中,甲型H1N1病毒所占的比例将近八成。第四,和前一阶段相比,现在疫情地区差异已不十分明显。
“从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没有发生变异。总体上,感染病毒的临床表现还是比较温和的。”梁万年指出,由于疫情上升,受感染人数的基数就会大,总体上病情温和,但并不排除由于感染人数多,一些高危人群,比如慢性病患者等被感染,所以重症病例也将会不断增加,死亡病例也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最后,梁万年强调,随着对疫情的变化和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中国的防控策略也相应地做出调整,在防控总目标上要达到两个关键目标:首先,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的暴发,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保障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稳定。其次,加强临床救治工作,早期识别、诊治临床重症病人,尽量让它少出现,出现以后尽量早治疗,尽量减少死亡出现。
(记者 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