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八月份合理用药评价通报
各科室:
根据《关于下发临床合理用药四项制度和加强监管的通知》(泰医发[2006]32号)文件精神,院合理用药督查小组抽查了2009年8月9日西药房门诊、2009年8月5日中药、中成药处方,外科系列14份住院归档病历进行了合理用药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绝大多数医生都能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开具处方,合理使用药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通报如下:
一、抽查西药处方192张,金额11116.00元,平均金额57.90元/张,针剂使用率27.97%,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93%;中药处方65张,金额3878.46元,平均金额59.67元/张;中成药处方114张,金额11327.07元,平均金额99.36元/张。
1、中成药处方存在的问题:
(1)、住院部有些医师中成药处方用法书写错误,写为“水煎,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西药处方存在的问题:
(1)、药物应用存在安全隐患。儿科、内一科有些医师在给患者的处方中,利巴韦林的用法为肌肉注射,1次/日。在利巴韦林以前的说明书里曾有肌注用法的收载,但2005版药典和修订后的说明书已取消肌注的给药方式,只收载了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并要求小儿每次静脉滴注20分钟以上,且孕妇和乳母、老年人不推荐使用,有严重贫血者应慎用,采用每日二次的给药方式。
(2)、药物配伍存在禁忌。
×××医师在给康××(女,34岁)的处方中,药物为5%GS250ml+VB60.3g+10%葡萄糖酸钙10ml+地塞米松磷酸钠针10mg/iv gtt Bid,葡萄糖酸钙和地塞米松磷酸钠针会生成磷酸钙沉淀,属配伍禁忌,不宜混合给药。
(3)、溶媒选用不合理
××医师在给肖××(女,34岁)的处方中,临床诊断为“流行性感冒”,药物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炎琥宁注射剂80mg/iv gtt qd,炎琥宁首选5%葡萄糖作为溶媒,因为选用氯化钠有盐析可能,并降低药效。
二、抽查住院部内科系列归档病历14份,根据抽查结果,大部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都能规范合理使用药物,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问题。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未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在术前(切皮前)2h内给予抗菌药物预防用药,而是于手术2h前或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存在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大部分医生在患者手术后的住院期间全程使用抗菌药预防感染治疗。
2、存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却没有上报的现象。
外二科住院号为7297的病历中,患者在输同型“o”型血浆时,皮肤部分出现红疹,采用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处理后,患者皮肤红疹消褪,但经管医师未上报不良反应。
3、存在抗生素超剂量使用的现象。
外二科一位开水烫伤全身多处25%Ⅱ0的患者(女,1岁半),体重10kg,使用0.9%NS15ml+头孢替唑钠1g/ivq8h抗感染治疗。头孢替唑钠儿童常规剂量为一日20~80mg/kg,分二次给药,即该患者每日剂量大约为200~800mg,现每日用量为3g,并采用15ml0.9NS静推,不是很合理。因为头孢替唑钠静脉内给药,还有引起血管炎、血栓性静脉炎的副作用,故需注意调整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且注射速度需尽量缓慢,考虑到以上原因,该患者是否可以采用0.9NS 100ml +头孢替唑0.4g/ iv gtt Bid的给药方式。
4、存在抗生素使用方法不合理的现象。
外三科三份病历,均采用0.9%氯化钠500ml+五水头孢唑啉钠1.0×3支/ iv gtt qd的给药方式。五水头孢唑啉钠给药频次不正确。因为五水头孢唑啉钠静脉注射液时可将0.5或1g五水头孢唑啉钠溶于10ml灭菌注射用水中,作缓静脉注射(3~5分钟)或用100ml0.9%氯化钠稀释液稀释后静滴,五水头孢唑啉钠为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必将每次剂量增大,要求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给药间隔时间>0.4即可,增加药物剂量或给药次数并不一定提高临床效果,且五水头孢唑啉钠在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产生肾毒性
(3)存在药物配伍禁忌的现象。
如维生素B6与地塞米松同瓶静滴。两药存在配伍禁忌,维生素B6是易于相互转换的三种吡啶衍生物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的总称,其与水不溶性的地塞米松磷酸盐配伍后,因PH值不同产生不溶性的沉淀。两者存在配伍禁忌,宜分开使用。
如维生素B6、VC与肌苷同瓶静滴。因配伍后两药相互作用致使疗效或稳定性显著降低,不宜配伍。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合理用药四项制度建设,规范临床用药,保障患用药者安全、有效、经济。望各临床科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多考虑药物的适应证、药动学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切实做到合理用药。
特此通报
××人民医院合理用药
督查小组
2009年8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