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容忽视的质子泵抑制剂(PPI)相关不良反应
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 池肇春
中国医学论坛报
第1168期 (2009-08-20) 第35卷 第31期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慢性胃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但是,随着PPI应用的普及,各种不良反应也不断呈现。有些不良反应在PPI药物说明书中已进行了标注,但常被人们所忽视。有些是学者们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明确。所有这些不良反应都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
PPI相关性腹泻
英国学者戴维斯(Davies)等实施一项队列分析,对11595例应用埃索美拉唑的患者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治疗的第1 个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头痛、不耐受、不适、疲乏、瘙痒、非特异性不良反应和感觉异常等,其中腹泻发生率最高(0.8%)。
荷兰两项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服用兰索拉唑的患者腹泻发生率分别为3.7%和4.1%。另外一项纳入807例长期服用兰索拉唑患者的相关研究显示,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
在一项对长期服用泮托拉唑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患者腹泻发生率为14%。
意大利学者在接受抑酸治疗的老年患者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1%。这提示我们,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多药耐药病原体的增多,继续进行抑酸治疗与感染关系的相关研究至关重要。
急性间质性肾炎
PPI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并不多见,具体机制不明。哈马克(Harmark)对荷兰药物警戒中心数据分析显示,7例患者在服用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几个小时至4个月后,发生AIN,只有1例在停药后自行恢复,1例接受泼尼松龙治疗后恢复。1例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后9天再次应用PPI,暴露12小时后再次发生AIN。研究者认为,药物诱导AIN发病可能与免疫机制相关,与用药剂量、潜伏期、恢复时间、患者年龄和性别无关。
辛普森(Simpson)等在新西兰奥克兰实施的研究显示,AIN发病率为8例/10万人-年。15例发生AIN患者的平均基线血清肌酐(CRP)水平为83 μmol/L,高峰水平392 μmol/L,恢复时水平为139 μmol/L。研究者认为,在该地区,PPI是最常见的AIN病因,停药后可恢复,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骨骼肌和心肌不良反应
通常情况下,发生在骨骼肌的药物不良反应仅为一过性,如肌肉痉挛,但也有些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横纹肌溶解症。
克拉克(Clark)报告,肌病(包括多发性肌炎)是典型的PPI相关不良反应。新西兰加强药物监测规划组(IMM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际药物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应用PPI可引起多发性肌炎以及横纹肌溶解症。
该资料显示,由PPI所致各种肌病有292例,69例患者停用PPI后,肌病症状消失,15例在重新应用PPI后复发。292例中有1/3的患者单独应用PPI类药物,在联合用药的患者中,有57%的肌病怀疑是由PPI单药引起的。共确定3例肌病与PPI有明确因果关系,还有1例患者在不同时期服用3种不同PPI(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均发生肌痛和肌无力。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患者27例,其中9例撤除PPI后反应减轻。1例康复后再使用PPI,不良反应再次发生。在35例横纹肌溶解病例中,17例开始应用PPI即发生不良反应,9例是在服药后1周内发生,12例患者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
此外,席林格(Schillinger)等进行的一项体外研究显示,泮托拉唑可抑制心肌细胞内Ca2+信号和肌丝活性,从而抑制心肌收缩。
其他不良反应
有学者在病例报告中提出,雷贝拉唑引起的高胃泌素血症可能诱发神经精神不良反应。胃泌素释放肽可被PPI介导释放,而引起胃泌素分泌,并累及行为状态的调节,表现为焦虑、抑郁和恐慌。雷贝拉唑比其他PPI更有可能引起胃泌素升高。今后须进一步研究探讨高胃泌素血症与神经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PPI治疗可引起某些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卡瓦哈尔(Carvajal)等对西班牙药物警戒系统数据库的分析显示,有24例男性患者在服用PPI后出现男性乳房发育,停药后多数患者症状可自行消失。
相关链接
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西班牙药物警戒系统资料显示,PPI引起的较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肌痛、视觉异常和肝炎。奥美拉唑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其他PPI制剂的8倍,但其消耗量与其他PPI相似。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导致的皮肤和其附属器官疾病的发生率较高。泌尿、女性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兰索拉唑较多,骨骼肌病以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较多,视觉异常以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较多见,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多见,肝胆系统不良反应以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较多见。在年轻患者中,肌痛比腹泻、视觉异常或肝炎多见。药物消耗量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