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
[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VREF)]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PRSP)]
[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
[高耐氨基糖苷类的菌株(HLAR)]
[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s)]
[MLSb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如克林霉素和B类链阳霉素类的总称]
[“D试验”:诱导克林霉素耐药性可用纸片相邻试验,即就是将15μg 红霉素纸片与含2μg 克林霉素纸片边缘距离15mm放置来进行检测。35℃孵育24h后观察结果,克林霉素抑菌环不出现“截平”现象,应报告分离株对其敏感。邻近红霉素纸片侧克林霉素抑菌环出现“截平”现象(称为“D”抑菌环),提示存在可诱导的克林霉素耐药,应报告分离株对其耐药,在报告中应注明“通过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试验,推测此菌株对克林霉素耐药,克林霉素对某些病人可能仍有效”。 临床上一般在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情况下常规做该试验,以此推测此菌株对克林霉素耐药性,并修正药敏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在同时敏感或同时耐药时一般没有做。]
[Ampc:按照Bush-Jocoby-Medeiros分类法(1995),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分四型,其中1型β-内酰胺酶是头孢菌素酶,由一组位于染色体上的Amp基因编码并控制。这类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区别在于克拉维酸等酶抑制剂对前者并无大的影响,而对后者往往能抑制其活力。前者对头孢西丁耐药,而后者相反。1型β-内酰胺酶可分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通常具有可诱导性质,一旦形成去阻遏表达则可持续高产此种β-内酰胺酶。1989年Bauernfeid等首次报道在汉城发现的一株革兰阴性菌的1 型β-内酰胺酶基因位于可转移的质粒上(质粒AmpC),这种新的耐药表型因其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强的耐药性,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以每年发现1~2个新酶的速度持续增加。同时在临床常规药敏检测中发现,质粒AmpC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表型有时并不一定耐药。所以,对于质粒介导AmpC酶的实验室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Ampc: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的一种新型C类β内酰胺酶,此类酶对第一至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氨曲南耐药,外膜蛋白丢失的菌株甚至出现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
[ 本帖最后由 bytime073603 于 2007-12-3 14:5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