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指导老年人使用药物,FDA于近期在其网站发布了老年人服药安全提示:包括关注药品相互作用、定期复审用药情况、保留药品服用清单、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老年人机体的退化,对用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药师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关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案例] 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警惕他汀类药品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及与HIV蛋白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他汀类药品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此外,他汀类药品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根据他汀类药品安全性研究和监测结果,欧盟和美国等已经修订了他汀类药品的产品说明书,增加相关风险警示。2013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他汀类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项进行修订,在“不良反应”项下增加“他汀类药品的上市后监测中有高血糖反应、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的报告,部分他汀类药品亦有低血糖反应的报告”的内容。 [点评] 老年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糖尿病等疾病,作为常用的口服降脂药,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但若不注意老年患者的个体因素,一味增加他汀类药物的摄入,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老年患者的日常用药,在关注其某一疾病的同时,还应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与常规用药。联合用药前,应根据患者的病理情况和药物相互间的作用反应进行配药,充分分析药物之间的药动学反应,减少药物间的有害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定期复审用药情况 [案例] 患者65岁,有糖尿病病史多年,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近日,因上呼吸道感染自行服用抗生素。晨练途中,患者突然昏倒。医生分析原因后指出,患者平日定时服用降糖药,服用抗生素后增加降糖药的降糖作用,加之未吃早餐,导致血糖下降过快,出现了低血糖昏迷现象。 [点评] 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应定期与医生沟通自己的用药情况,保证日常用药,当出现其他方面的身体不适,不宜自行用药,需征求主治医生的建议,综合考虑用药,避免因自我不合理用药引发的潜在威胁。 保留药品服用清单 [案例] 有学者对在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开展了关于记忆力对老年人用药影响的情况调查,结果发现72名调查对象中有多达40名老年人陈诉记忆力影响其用药行为,有33名老人混淆用药,有23名老人漏服药物,有12名老人重复用药。 [点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常患有多种疾病,治疗中药物的种类也随之增加,而老年人脑血管的退行性改变,使其出现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的现象。这些生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服药行为,导致其忘记服药或错误用药。 对于老年患者因记忆力下降导致的用药安全隐患,SandraL.Kweder建议:从小处着眼,通过细节记录,帮助老年患者降低用药安全隐患。其清单内容可包括记录药品的名称和类别、服药的时间和剂量、用药禁忌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复印药品清单交给子女或朋友,以备不时之需。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案例] 患者76岁,患皮肤瘙痒症25年,多次治疗未见治愈,病情经常反复,且肾功能不佳,平日一直靠吃药控制。某日晚上,其孙女去叫患者吃晚饭时,发现他躺在床上已神志不清,桌子上放着几个空药瓶。经医生检查,老人吞下数倍于正常药量的药物,导致药物中毒。经抢救,老人苏醒后说,因全身瘙痒难忍,他将药瓶中剩下的十多粒药全部吞下,没多久,便没有知觉了。医生解释道,老人服用的是类皮质激素,过量服用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引起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 [点评] 在我国,居民普遍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引导,居民自我用药情况混乱,常出现“自己看病开药”的情况。对于老年人来说,自行服药的情况更是屡禁不止。 老年人往往身患几种疾病,病程长、显效慢,既容易产生“久病成医”的心理,又易出现急功近利,期望出现某种特效药物,“一剂药到百病消”。鉴于此,临床药师在对老年人进行用药教育时,应嘱其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即使在已经感觉好转或者感觉药物无任何作用的情况下,也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对于一些思维出现迟钝、理解能力、自律能力甚至自理能力都较弱的老年患者,最好有成年子女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监督,帮助老人合理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