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丛玉隆:小检验做成大学问
33 年前的一个夜晚,北京永定路医院检验科,一个刚刚工作的 20 岁小伙做了一份非常普通的血液检验,但结果引起了这个有心人的注意:患者既没有炎症的临床表现,也没发现白血病特有的白血病细胞,但白细胞总数却高达 3 万多。
这个年轻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终于想起前几天在国外文献中看到,有一种十分罕见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血象特点便是如此。
他顾不上休息,做了一系列的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与文献报告吻合,他立即帮患者联系了专科医院,请专家进行会诊。
几天后,患者家属找上门来感谢:“血象变化快一年了,去了好多家医院都没有查出原因,这次偶然的牙疼,竟然被你化验时找到了病因,太厉害了!”
这个年轻小伙叫丛玉隆,那时刚刚 20 岁,是北京永定路医院检验科一名中专毕业、入职不到 3 年的“新兵”。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年轻人已成为誉满全国的知名检验医学专家,最多时,他同时担任 6个全国检验学术组织的主委,在诊疗环节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检验工作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大学问。
2 月 8 日,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刚获得了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的三等功,获奖的消息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面对采访,丛玉隆感慨地说“检验医师常年与血、尿、便为伍,以显微镜和瓶瓶罐罐为工具其工作看似可有可无。殊不知,医师诊断依据 70% 的信息量均来自检验科。我的获奖,不仅是检验界的荣光,更有力地证明了检验的重要。”
向临床诊断迈进 小检验里有“大学问”
在赞叹一个成功者时,我们往往会先去考量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对于丛玉隆来说,这些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1963 年,受家庭条件等限制,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丛玉隆不得已上了医学中专,学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检验。
他常常为透过血、尿、便的表象,通过用心和思考而发现各种潜在的疾病信息而兴奋不已,并认识到这个不被重视的工作,恰恰是通往准确判断病因的大门,是一个潜藏着大学问的工作。
丛玉隆基因里喜欢“探求的种子”开始萌芽,并茁壮成长,推动他去探索检验的奥秘。
在门诊化验室时,丛玉隆结识了一个常来查尿常规的老病号,经多家医院诊查,只得出“肾病待查”的模糊诊断。几次聊天后,丛玉隆发现患者的病史、体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几年前在北大医院实习时看到的红斑狼疮患者情况很相似。他主动给患者做了检查,仔细观察三张涂片后,找到典型的狼疮细胞,患者狼疮型肾炎的诊断确立了。
端坐在显微镜前,细胞的姿态万千……喜欢观察、琢磨和研究的他,钟情、忘情、陶醉于其中。
检验与临床结合 小检验成就大专家
丛玉隆认为,检验报告的发出只是标本在实验室内检测程序的完成,而非检验科任务的终结。检验结果能准确用于临床,患者能及时得到救治,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对于检验科医生而言,除了每天出具各种检验报告,有多少人会深入研究报告对于临床的意义?又有多少人会进一步思考,一定量的检验后,能得出什么样的规律?能为临床提供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可以通过怎样的流程控制,进一步提高检验质量甚或在全国推广?这些,似乎都是检验本职工作之外的事,但自丛玉隆跨入检验界的那天开始,便深深地刻入了他的骨子里。
丛玉隆教授抓了最核心的两项工作:密切联系临床,让检测结果在临床得到合理应用;倡导循证检验医学 , 合理使用检验项目。
“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专业的细分,许多临床医生只知‘划钩选项目’,不知结果如何分析。”丛玉隆教授指出,医院每天要做几百甚至上千个标本血常规,究竟有多少医生能把报告单上仅有的十几项参数准确完整地解释清楚?有多少医生了解 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贫血鉴别诊断和疗效分析的价值?有多少医生会使用MPV(血小板平均体积)辅助血小板功能分析?又有多少医生能通过细胞体积直方图判别检验报告的“真伪”?答案是否定的。
“这正是实验室的价值所在,即把与临床交流和沟通作为常态工作,积极向临床宣传项目选择、结果解释和质量控制的专业知识,提供咨询服务。”丛玉隆教授为此身体力行。
在合理使用检验项目方面,丛教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定要用循证检验医学的理念,通过评估,找出最直接、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检验项目和组合,使其既能满足临床诊治的基本要求,又能将成本降到最低。
“如现在血细胞分析仪市场,把网织红细胞分群计数试验炒得很热,但文献报道其临床意义仅限于在肿瘤放(化)疗、骨髓移植等患者或贫血疗效的观察。故目前将其与血常规检验捆绑在一起作为门诊和入院患者必查项目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
常规 + 特色 小检验做成大科研
检验医师不被看好,和其常年与血、尿、便为伍不无关系。殊不知,恰恰是这些看起来最常规的检查,却解决了临床中的大部分问题。
“应该说,做好常规检验是每名检验医师起码的‘看家本领’,但要做出色的检验医师,仅仅做好这些是绝对不够的。”丛玉隆的科研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但却又不止步于此。简单概括,可以用“常规 + 特色”来总结丛玉隆的科研特色。
“特色”即体现学术价值,也就是学科带头人与时俱进,结合科室水平、医院特色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等,做出全国领先、与世界接轨甚至引领世界检验医学发展的科研成果。
还是在 1987 年 6 月,丛玉隆调入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之初,作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他就准确地将科研的特色与医院的特色、科室的中心任务进行了有机融合与“绑定”。
循着血常规、尿常规的思路,丛玉隆做出了《血液学自动化临床应用价值与质量管理》(其中包括他的 40 多篇论文)、《尿液自动化检测临床价值与质量控制》(其中包括他的30多篇论文)两个课题,并获得了军队科研二等奖。
仅血细胞分析研究课题,丛玉隆就获得了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3 项,中华科技成果三等奖、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 5项,研制的质控物连续 12 年被北京市检验中心选为用于北京120 多家医院血细胞分析仪室内控制物。
他还在国内首先建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单个血小板钙浓度、钙波动及钙流检测技术”,探讨在冠状动脉硬化时的诊断意义,观察了服药前后血小板激活状态及其治疗价值。通过系列研究,建立了凝血试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如果说丛玉隆学术地位的奠定,与他倾心临床、科研有关,那么其学术理念的推广与传播,却也得益于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著书立撰。近年来,他带领解放军总医院出版了 30多部专业书籍。而在丛教授看来,他写书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携更多的年轻人,例如一本书的出版,他当主编,但同时还优选 2~3 名主编,历经这样一次次锻炼,使之成为检验界的重要力量。
从玉隆说,“我是踩在检验界众位前辈的肩膀上,取得今天的成绩的。今天,当我作为检验领域的前辈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与行动,让年轻的检验医师能踩着我的肩膀前进得更快些。”
线索推荐:中国医师协会
点评
他不遗余力地呼唤检验与临床的结合,创新地在全国领导了一场实验室标准化的革命。30 多年春华秋实,他把被很多人认为“不起眼”的检验医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标本在他眼里是生命,化验单中融入了他对患者的深情。他姓丛,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诠释的是“仁”。——解放军总医院院长 李书章
(文章选自卓信医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