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3-15 11:29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由某些药物所致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当药物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可致血小板数减少至5. 0×109/ L以下。
临床特征
起病时间 患者发病时间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通常在用药后1~2周发病。服用骨髓抑制性药物的患者多在疗程后期发病,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患者用药24 h至7 天内,少数可于服药数周至数月后发病。
症状表现 轻症者仅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和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症状较严重者可在有出血症状的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
表 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
普通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约为1%~6.5%,使用时可缩短时间、减少用量或用低分子量肝素代替;氯吡格雷致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80×l09/L)的发生率为0.2%;噻氯匹定致严重血小板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1/2500例。
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⑴ 患者发病前有确切应用某种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史,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⑵患者起病前仅用了某一种药物,或同时使用了其他药物,但在停药后继续使用其他药物不影响血小板计数;⑶医师排除了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⑷患者重新使用该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又复发。
如果患者符合以上4项可确诊为DITP,符合前3项者的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与药物相关,符合⑴项者的血小板减少有可能与药物相关,不符合⑴项者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不与药物相关。
患者还应接受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外周血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象分析。患者还可接受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但其特异性尚不令人满意。在临床诊断中,医师须将DITP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病毒性血小板减少症加以鉴别。
DITP的治疗原则
对于罹患骨髓抑制性DITP的患者,轻症者即刻停药,出血于1~7天后可逐渐停止,不须其他治疗;重症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症状可缓解。因服用重金属如金盐及砷剂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用5%~10%二巯丙醇0.1~0.2 g肌内注射,开始2次/天(第1~2天),以后1~2次/天,7~10天为1个疗程。
对于罹患免疫性DITP患者,轻症者一般停药1周左右可以恢复,有严重出血症状者停药后短期内用皮质激素可促进血小板数回升。患者可用泼尼松60 mg/d,分次口服,出血停止后减量,疗程7~10天,直至血小板计数正常后方可停药。
当患者服用洋地黄毒苷出现DITP时,可用相应抗体治疗。患者可接受大剂量IgG静脉注射[50~400 mg/ (kg·d)],连用5~7天;重症患者(有致命性出血,血小板计数<10×109/L)可接受间歇性血小板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